旅遊紀行

噍吧哖的糖滋味 俗女走讀家鄉日常

《俗女養成記》作者江鵝,老家振春堂中藥行就在玉井街上,久居台北回望故里,草木健壯人心和緩有錢也買不到,兜兜轉轉大半人生,終識體內淌著「偏鄉」血。

富陽生態公園 都市邊緣的森呼吸

福州山過往曾被用作公墓及彈藥庫,如今以步道串連成公園,因人跡罕至,自然生態環境保持良好,這個台北市區邊上的美麗後院,正是黃仕傑童年生態啟蒙的探索區。

從前有個宮前町 我的雙連回憶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八十四巷,有一條百年古圳宮前町砌石大溝,二○一九年意外重見天光,作家廖志峰的兒時回憶也開始湧現。走在雙連的巷弄裡想著曾經的路徑,試圖尋找過去遺落的生活殘片。

永和散步 尋找曾經的童年往事

永和的巷弄複雜,近年來城市面貌更是變化劇烈,張正在此地住了大約二十年,期間歷經家族生意的興起與失敗,他陸續換過五個以上的住所,今日舊地散步重遊,他卻已經無法確認身後的公寓大樓是否為他曾居住的地點。

台東 遙遠的第二故鄉

在台東,抬頭仰望棉花糖等級的白雲漫拓飄移在正藍海水般的晴空之間,極目有被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護持的稻田,像是幾何圖形無邊無際地開展。色澤的純然朗淨全台只此一處,具備了深入心理層次的慰癒奇效。

寂靜迴響 太平山

太平山上,我靜靜感受天地間的聲網如織。望著身邊嬌小的微型森林,我突然理解到,原來要聽見最美的聲音,你必須全然地安靜下來;若要看見最美的畫面,你必須跪地用苔蘚的高度去看。

原鄉澎湖 潮間帶旁的兒時記憶

每次返鄉,作者謝三泰一定會帶著相機到處走走,因為這裡充滿著青少年時期的足跡與回憶。雖然記憶中也曾因生活匱乏困頓,而萌生逃離之念,但在海灘、潮間帶與大海之間成長,故鄉之愛,早已深深定格在他的心中

迷路在家 穿過森林便是城堡

作家小野的童年時光圍繞著台北植物園。對他而言,植物園既是給予最多啟蒙和養分的地方,也是他一輩子都走不出來的暗黑森林。

我的琉球生活 大海中、小島上與書店裡

居住在小島,把一整天的時間都花在海裡,好好觀察海龜,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作者蘇淮目前理想中的生活島居七年,海洋灌注了他滿滿的養分與能量。

苦難的凝視 波蘭邊境上的難民群像

在烏克蘭舍吉尼 (Szeginie)邊境檢查站前,等候入境波蘭的隊伍被區分為「烏克蘭公民」與「非烏克蘭公民」兩個動線,當前者快速通關,後者卻受到差別待遇;同為難民理當不分膚色、種族與國籍的差異,無情戰火頻繁催生難民,也讓人道精神備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