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豪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在其雋永優美的詩集《漂鳥集》(Stray Birds)中,有一首仰望星辰,期望光明的小詩:「我想,在那繁星之中,正有那麼一顆星,能指引我的一生走過不可知的黑暗」。
明末高僧憨山大師的偈語:「心似冰霜骨似柴,六年凍餓口難開;誰知忽睹明星上,落得盈盈笑滿腮。」,描述二千六百年前,未成佛之前的悉達多太子,在享盡宮廷榮華富貴、看盡世間生老病死之後,苦行求道、成等正覺的一段過程。
夜睹明星,頓悟實相的佛陀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爾後,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只為使眾生破除妄想執著,轉迷成悟,轉識成智,轉染為淨,轉苦為樂,同成佛道。就如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第九願的「恆順眾生」、「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心饒益眾生,則能成就佛菩薩智慧華果」。
佛陀看到的是哪顆星?應該沒有人知道,也不可能知道。雖然有人推測是金星,因夜空閃爍的明星,絕大多數是自己能發光的恆星。
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位於半人馬座的「毗鄰星」(Proxima Centauri),大約四光年左右,但在北半球不容易看到。若佛陀看到的是天狼星(Sirius),距離地球約八.八光年;若看到的是北斗七星,則大約距離地球八十至一百二十光年之間;若是北極星,則更遠,在四百三十光年之外。而人類肉眼可見最深遠的天體,是銀河系所在本星系群體量最大的仙女星座(Andromeda),距地球約二百四十萬光年,也就是說,這個光是遠在二百四十萬年前啟程出發。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而是距離的單位,一光年約九兆四千六百億公里。我們看到遙遠的光,也就是能看見遙遠的過去。
光的特性長期困擾著科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認為光是一種波,而牛頓(Isaac Newton)認為光是一種粒子構成的束。波是集體運動的結果,而粒子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在「波動說」與「粒子說」相持不下之際,現代的科學成功的證實光具有「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光這種「雙面嬌娃」的特性,我們在以後的篇章再詳細討論。
假如光只有連續的「波動性」,就會平均分布於空間中,逐漸稀薄而瀰漫四處,如此夜空只能一片漆黑,星光無法目視。因為光也有不連續的「粒子性」,乃是由「光子」的微粒組成,一顆一百瓦的燈泡,一秒鐘大約可釋出三萬億個光子,光的頻率愈高,光子的能量就愈大。縱然距離光源遙遠,光子的密度會變小,但每一個的光子都能完整保有能量,不會無限被稀釋。也由於有足夠能量的光子從遙遠的星體抵達佛陀的視網膜,佛陀才能豁然大悟。
眼識是外塵經過大腦高度處理後的表徵(representation)。所謂「看見」,其實是視網膜接受到光子。
視網膜每秒傳送一千萬個位元到大腦,將光的光子轉換為電化學訊號;這種感官原料通過一條由多個引擎組成的裝配線,活化不同腦區,創造視覺影像。而這一切都在電光石火般的瞬間完成,讓我們的視覺看似無縫接軌。而第一個關鍵步驟,是發生在視網膜上一群稱為「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 cells)的神經元(neurons)。
感光細胞在神經元中有獨一無二的能力,就是能偵測到光。因為它們包含一種可吸收光的分子「視黃醛」(retinal),而視黃醛與光子碰撞後會改變形狀,啟動細胞的生物化學作用,將視覺資訊傳送到大腦。
感光細胞有兩類,一種是具有辨識顏色功能、但感光能力較差的「視錐細胞」(cone cell)。而佛陀夜睹明星,啟動的是另一種能辨識黑白、但感光能力較佳的「視桿細胞」(rod cell)。
大腦學思過程大致分為兩個系統運作。「中央執行網絡」(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 CEN)負責集中精力的外部學習,活化的區域是位於額葉與頂葉外側部位的大腦皮質。而「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mode network, DMN),活化的是內側前額葉皮質,後扣帶腦廻皮質,負責內部思維,能將大量沒意識到的訊息與記憶重整連接,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從潛意識提取出來。
佛陀學習五明,思考人生的學思,是一種漸進的覺悟過程;而夜睹明星,靈光乍現的開悟是水到渠成的開華結果。
二○一一年,日本發生東北大地震,我隨慈濟團隊到位於世界三大漁場、有「魚翅之鄉」之稱的氣仙沼市。見證了從繁榮奢華的「豐饒之海」到滿目瘡痍的「悲鳴之海」。清晨,於破敗港邊仰望晨星時,想到的是佛陀智慧的偈語:「我觀十方諸世界,彷若清晨之微星,又如海上之聚沫,夏日雲雷電光火,閃爍不定風中燭,如夢如幻不真實」。
《豐饒之海》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最後的長篇小說。描述的是看似豐饒,實是虛無,月亮月面上低窪谷地。在完成小說最後一部《天人五衰》當天,三島由紀夫就直接到東京市谷自衛隊切腹自殺。這顆最閃亮的文學之星,並沒有走出他生命不可知的黑暗。
《華嚴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法華經》說:「宇宙浩瀚,大覺真空,滅苦集諦,得道解脫;本性慧海,無邊無際,解脫法性,遍虛空界」。佛陀仰望宇宙浩瀚,「覺無情」是「宇宙的大覺者」;悲憫眾生苦難,「覺有情」是「地球的大行者」。在萬古長空中,佛陀不是一夜明星,而是永恆的人天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