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二○二二年MATTAUW 大地藝術季.潛行攝影計畫

從山上到大海,曾文溪與其支流就像綿密的樹根,滋養台南這塊沃土。帶上相機,我將自身潛入曾文溪流域的水文環境中,一路從上游逐流而下,感受溪水的律動,以水中視角,記錄曾文溪與其周遭一切。

帶上相機,我將自身潛入曾文溪流域的水文環境中,一路從上游逐流而下,感受溪水的律動,以水中的視角,記錄曾文溪與其周遭一切。(攝影/王文彥)
帶上相機,我將自身潛入曾文溪流域的水文環境中,一路從上游逐流而下,感受溪水的律動,以水中的視角,記錄曾文溪與其周遭一切。(攝影/王文彥)

久很久以前,在今日的南瀛有一條水,上游叫灣裡溪,下游喚名漚汪溪,但今生卻改稱曾文!

曾文溪命運多舛,如它的主流蜿蜒一三八.四七公里,緊緊扣連一路往西百萬人民的生計。

暴風雨改變無名溪命運

源於阿里山脈東水山的曾文溪上游(灣裡溪),支流有後堀溪、菜寮溪、官田溪等,流域覆蓋嘉南大地。

別向山說話——黃煌智
進入山裡,水的聲音、高海拔的空氣、陌生的花還有三隻蹄的腳印。遠方有一雙發亮的眼睛,鄒族獵人往槍裡塞子彈,我知道這暗號:留下一盞頭燈,別向山說話。(攝影/黃煌智)

東水山舊名兒玉山,海拔二六一一公尺,兒玉是自忠的舊地名,也是日治時代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名字。附近的特富野及阿里山遍布紅檜扁柏,提供當年日本人豐富的林業資源,因此日政府不計艱險鋪設森林鐵道,將珍貴的林木送下山,今天的特富野古道正是運材鐵道水山線遺跡,也是鄒族狩獵的路徑。在這裡有最傳統的戰祭,每年二月吟唱迎神曲,歌舞長達三天二夜,祈求戰神亞伐霏歐庇佑勇士。

但在鄒族的祖祖輩,從不知道有灣裡溪、兒玉溪甚至曾文溪,他們只給三條溪流名字:yamasiyana楠梓仙溪、fozucichumu荖濃溪、himeucichumu濁水溪,因為它們流劃出鄒族的生活領域;至於曾文溪,在當時他們只管它叫大溪大河,因為它遍布在各獵場,雖然沒有特定的名字,但始終和鄒族人在一起。

戰祭——林軒朗、黃煌智、謝佩穎、張景泓
在現今,戰祭在鄒族的文化裡,仍是被高度重視的傳統祭典之一。過去,戰祭所象徵的,是族人征戰前的祝福以及勝利的慶祝;現在,則是以傳承精神,還有族人團聚為主要目的。本次拍攝計畫試圖從中找尋視覺與紀實兼併的時刻,重新拼組這古老的祭典在當代的面貌。(左圖/黃煌智)、(右圖/林軒朗)

清道光初年,一場暴風雨徹底改變這條無名溪的命運,它改道注入台江內海,夾帶著大量泥沙,把內海填成海埔新生地,這也讓它自己再生成為新的曾文溪,讓洲南場洲北場變成破坪,鹽民無埕可晒,分別遷居布袋北門另闢生路,但台江遺留的潟湖溼地反倒有了另一片生機,另成馬沙溝青鯤鯓等鹽田,後來青鯤鯓還被闢為將軍漁港。

曾文溪繼續帶來泥沙,囤在溪口,綿延長達六.六公里,北起青山港汕、南至頂頭額汕,西以離島沙洲網仔寮汕與台灣海峽相隔,水域面積約一千一百多公頃,北國嬌客黑面琵鷺每年選擇了它來渡冬。

水的記憶拼圖——張景泓
本作品從曾文溪源頭的東水山走起,在這條河流之間有人為常態性的侵害,有大自然的演化與轉變。在自然的面前,人類的介入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進而產生信仰文化的演譯,更可感受到最後人們對於曾文溪的依存與共生。(攝影/張景泓)

灌溉穀倉、歷經天災

近代的曾文溪,一路蜿蜒往南,中間匯入普亞女溪及托亞奇伊溪進入大埔鄉,最後在大埔拱橋下注入曾文水庫,轉而貫穿台南,灌溉嘉南平原數十萬公頃良田,造就台灣最重要的穀倉。

曾文溪流域一共有四座水庫,以大埔溪谷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七億立方公尺,其他還有官田溪上游的烏山頭水庫、後堀溪的南化水庫,以及菜寮溪上游的鏡面水庫。

靈感 流動 西拉雅——林文強
西拉雅,Siraya,是「人」的意思。這個簡單卻深刻的意義是二○一五年我旅居台南時,開始前往夜祭所感受到的最大因子。一直以來,長途行腳的創作方法,就是為了在不斷地行走中,把自我忘卻、消融,達到與事物融合,並從中感受所發生的一切。而這樣的創作特性,正好與以「人」為基本生命主體的西拉雅有著相似的狀態。(攝影/林文強)

曾文溪流經楠西、玉井、左鎮,過了山上鄉進入平原。麻豆、西港是嘉南平原最精華的農業地段,更是王爺信仰重鎮,每年王爺聖誕代天巡狩繞境之際,陣頭雲集鑼鼓喧天。沿襲自華南的火燒王船祭,驅疫避邪,是地方一大特色,逐漸演變為多彩多姿的多神文化。

近年最重創曾文溪的天災就屬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了,特富野對面的「大崩山」再度大崩落,溪流淤積更嚴重了。可嘆的還有人世間的紛擾,昔日西拉雅族的傳統生活空間台江內海,總免不了成為踏上這座美麗島嶼的戰場。公親寮拜溪墘至今,十二佃三叢松成蔭,多少當年的受難者成為守護村落的神明。

漫遊——林韋言
從農人辛勤工作的姿態,到流域三大水庫(曾文、烏山頭、南化)的乾枯見底,乃至洩洪、溢流的景觀,藉由空拍看見曾文溪流域人們生活的軌跡,我不停地在空中飛行,等速遇見想像中的他們,漫遊曾文溪。圖為曾文水庫洩洪。(攝影/林韋言)

滄海桑田,平息了戰事的台江內海變為移民天堂,由屯墾養殖而工業,近年挾著遍體鱗傷被視為生態環保、反省人類歷史作為的教室。

成也曾文溪,敗也曾文溪,這就是曾文溪一千個名字,一千個故事。

「二○二二年MATTAUW大地藝術季.潛行攝影計畫」由二十位攝影人,別開生面潛行大小水脈,各自從人文地景空間時間貫穿古今,各自書寫曾文溪的名字與故事,有水庫裡日夜不停運行的抽砂船、岸邊四時變化的田壟與船民;有山上的獵人、市井間的旗袍店軒轅廟;有農忙的高麗菜田如詩如畫,以及永遠震撼人心的戰祭和迎神儀式,將豐富的感情拼圖起來,細細咀嚼,盡是五味雜陳的感動。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本文出自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本期封面】攝影/林韋言
漫遊.安平港外放水燈。每一次空拍機的升空,都是一場無可預期的冒險,有時在上空盤旋半天,景色卻在眼下不著半點痕跡;然而有時,在遠方的溪州上遇見採收農作的農人們,他們便成為一幅幅的風景寫作盡收眼底。藉由空中視角看見曾文溪流域人們生活的軌跡,我不停地在空中飛行,等速遇見想像中的他們,漫遊曾文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