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 野地裡的台灣生命力

全台灣野地裡的雜草中,有多達上百種以上的植物,可以做為青草茶的原料。百年來,先人的智慧傳承,不同的青草配方,調製出不同味道的茶飲,甘醇回甘的青草茶,揉合著土地的精華 。

不起眼的雜草,是肥沃田野的指標,繽紛的田野,野草恣意生長。(攝影/陳應欽)
不起眼的雜草,是肥沃田野的指標,繽紛的田野,野草恣意生長。(攝影/陳應欽)

光溫煦的冬日下午,艋舺龍山寺旁的青草巷,不到兩米寬的巷道,人潮絡繹不絕,有的是來觀光,有的則是專程來抓藥。走道旁店家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藥草,魚腥草、馬齒莧、鳳尾草、九層塔等。

眼尖的一位小學生,急忙問著身旁的母親:「媽媽,這是家裡後山公園常見的大花咸豐草啊!」。媽媽回答:「是啊!這是公園、郊山常見的大花咸豐草。」又名鬼針草、恰查某的大花咸豐草,不僅是台灣老少皆知的常見雜草、野花,也是台灣植物中,生命力最旺盛的物種之一。

兒童時期,因家中務農、種植蔬果,果園附近隨處都有多到不行的大花咸豐草,而它正是其中一種清涼降火的青草茶。記得我的祖母經常在悶熱的夏季,隨手連根拔起一大把的大花咸豐草,晒乾後熬煮出一大桶青草茶,再用寶特瓶一罐罐分裝冷藏在冰箱中,是孩童時期最佳的天然飲料。祖母說:「這青草茶清肝、利尿、解毒降火氣,有病治病,無病保身,喝了對身體很好。」

萬華西昌街的青草巷,短短五十公尺的距離,販售的青草多達數百種,堪稱全台規模最大的青草集散地。

漫步萬華西昌街的青草巷,空氣中瀰漫著各種「草的味道」,這條短短不到五十公尺的距離,販售的青草藥多達數百種,堪稱全台規模最大的青草集散地。這些青草,包括新鮮青草,像是蘆薈、左手香、車前草、蒲公英等,同時也販售台灣生產的乾燥藥材及各式茶包。這裡聚集的十多家青草店,每一家都有不同的口傳藥方,各有不同的拿手絕活,另外對於青草藥材的處理方式,是要煎煮、燉湯,還是研粉、搗爛外敷等,也都是靠著祖傳的經驗口傳心授。

在醫學不發達、沒有健保的年代,這裡還是有名的「救命街」,許多民眾都會大老遠跑來抓藥,希望可以藉由青草藥的食療方式,消除身體的病痛。不過,隨著醫學的發達、健保的普及,加上手搖飲料店的大量擴店,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的萬華青草巷也慢慢沒落。

萬華西昌街的青草巷內,店家販賣不同口味的青草茶。

青草茶的第二春

幸好,青草店在這幾年開始注入新活力。二○一七年,台北市政府商業處開始推動萬華老店的再造計畫,找上王榮貴經營的老濟安青草店,王老闆答應參加後發現,不僅要參與計畫書撰寫,還要開會討論未來的改造方向,於是趕緊找兒子王柏諺回來幫忙,也因此王柏諺決定辭去工作,回家參與老濟安青草店的改造計畫,當時僅二十七歲的王柏諺,開始想著改造空間,以及傳統青草茶的口味。由於有些傳統青草茶,不僅味道像中藥,苦澀難喝,色澤也不好看,很難吸引年輕人的青睞,於是王柏諺最想改造的是自家青草茶的味道與口感,開始嘗試改變青草茶的配方比例,「我幾十年來經驗調出來的比例都很好,為什麼要調整?」王榮貴說。在幾經多次的溝通與試驗後,王柏諺開始改良老濟安的青草茶口感與甘甜比例,「我們的配方,是根據時代的需求做調整,好喝的青草茶,應該沒有太多的苦澀、酸味與霉味。」

三十歲的王柏諺,與父親改造經營數十年的青草店,搖身一變為空間舒適的「老濟安Healing Herbar」。

現在,老濟安的青草茶,不需要用傳統費時的熬煮方式,王柏諺推出沖泡式茶包,就像是綠茶茶包一樣方便,如此一來,王老闆得調整配方比例,將以往味道較苦的青草茶,改為味道較為溫和的口感,雖然喝起來還是有些些的苦,但至少整體口感是回甘的感覺。

此外,老濟安也開發出青草DIY的體驗,讓民眾親自體驗防蚊包與紓壓枕的製作。如此一來,民眾不但可以瞭解青草文化,青草茶不是阿公阿嬤才會喝,喝青草茶也是放鬆解壓的方式。

「老濟安Healing Herbar」調整傳統青草茶配方後,深受年輕人喜愛。

老濟安在王柏諺與與父親聯手下,將五十年的青草店倉庫,打造成近年流行的療癒風格Healing Herbar。改造前,老濟安的主要客層都是六、七十歲上下的熟客;改造後,則轉為三、四十歲的年輕人。採訪當天,幾位參加萬華深度導覽的遊客,在冷風中走進改裝好的老濟安Healing Herbar,除了喝杯熱呼呼的青草茶,大家都迫不及待拍照與打卡,「青草店都這麼像咖啡館嗎?」一位參與課程的學員說。

除了吸引國內年輕人的到訪,日、韓、東南亞旅客,甚至是歐美的背包客,也都是老濟安的常客。幾年前因緣際會,有三位從德國來台灣參與醫學會議的醫生,還特地利用會議空檔來了趟老濟安喝青草茶,並且買了些青草茶包回國分享德國友人,王柏諺還記得當時的德國醫生說:「歐洲有歷史悠久的花草茶,東方的花草茶,就是台灣的青草茶。」

青草茶又叫百草茶,其實是採集生活周遭,隨手可得的草本植物,包括鳳尾蕨、火炭母草、海金沙等,都是青草茶配方經常使用的植物。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本文出自

海洋觀察

【本期封面】攝影/蘇淮
二〇二〇年八月,小琉球西北側海域水下約十米處,原本呈橘黃色或黃綠色的一株海葵,也耐不過這一波高溫而白化;居住在海葵中的小丑魚仍不離不棄死守家園,當攝影靠近時,體型較大的小丑魚便加速游過來,彷彿在示警。如同珊瑚,海葵身上也有共生藻,會因為環境不適合生存而離開海葵,最後導致白化、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