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始於限制 朝向零碳排的未來路
每年日照超過三百天的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區「種下」密集的太陽能板,造就該國擁有全球數一數二兼具革命性與創新的發電廠,發光發熱,用科技以兼顧生態與社會進步的一場轉型工業革命,蓄勢待發。
荷蘭氫谷 歐洲氫能基地
氫能被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替代能源,推動氫能車及加氫站的普及已成當務之急,串聯生產至消費端的氫氣產業鏈以期打造歐洲「氫谷」。
太陽的贈禮 我們與光電的距離
比亞外教會牧師達亞哈內在教堂屋頂,開心分享一片片光電板,不僅省下超過一半電費,更為風雨天停電的夜晚帶來照明,太陽光電持續發展,望以政府和民眾都接受的方式,進入生活,提供發電新選擇。
追尋海洋能源新航向 台灣複合式海域能源的崛起與挑戰
海洋能源的潛力無限,許多國際研究前仆後繼,台灣四面環海,擁有不同的海岸特性,更令海洋科學家心生嚮往。中研院團隊規畫於今年進行黑潮發電機實海測試,寄託研究團隊的期待。
風中綠金 從陸地走向海洋
全台三百餘支陸域風機和近兩百支的離岸風機為台灣帶來發電新選擇,離岸風機在今年底前將達成的發電量,相當於一座核電廠。
二氧化碳的歸途 抓回廢碳的回收新可能
碳匯被視作二氧化碳的倉庫,增加碳匯儼然是達成二○五○淨零目標的必要手段。
還給天空一抹藍 減煤增氣,我們做了什麼?
在不久後的未來,天然氣發電將占總電量的一半,對天然氣依賴大增,而不只是中央的能源政策改變,地方政府接連宣布燃煤鍋爐退場,也象徵高碳排、高汙染的燃煤時代即將終結。
回收垃圾的重生路 從一次性材料到永久材
國發會的《2050淨零排放路線》,喊出「資源循環零廢棄」行動計畫,呼籲減少物質消耗、增加回收使用,回收供應鏈與再生材料的應用更顯關鍵。
廢物不廢 化糞土為能源
身為歐盟最年輕的成員國,克羅埃西亞努力跟隨歐盟的環境規範,垃圾處理問題迫在眉睫,除了焚燒、掩埋、堆積,還有何解?天馬行空的科學家對廢物另眼相待,把「糞土」變成乾淨能源。
歐陸能源新選項 在撒哈拉生產氫能
來自法國的能源企業家,期望打造一個綠氫新世界,受限於技術之故,氫能曾是昂貴而遙不可及的夢想,這名懷抱遠見與抱負的能源先驅,將其化為可能,從西班牙起步,他遊走四方,串聯上中下游產業鏈。為了擴大氫能版圖,他決定遠赴撒哈拉沙漠尋找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