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慧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陳世慧 相關的文章

編者的話

截稿前最後一刻才遠從歐洲寄來的〈奧地利──內陸小國的抗疫大戰〉一文,是台裔奧地利籍音樂人兼作家楊佳恬,在地的第一手觀察。從被稱做「歐洲病毒輸出國」,到變身成歐陸第一個強制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的國家,這段從輕忽、驚惶,到落實防疫措施的過程,是奧地利疫情從失控到可控的原因,也是東西方國家文化差異的反映。

編者的話

續幾個月來,我們原本熟悉的世界,劇烈而徹底地變了一個樣。觀光景點空無一人;某些商場猶如遭到洗劫;該在天空飛的飛機,一架架停留在地面;運動員進行沒有觀眾的球賽……連同貿易、商業活動,歷經了三十多年才成常態的全球化,被按下暫停鍵,並且未來動向不明。

編者的話

疫苗的研發,是人類傲人的成就。只是這條路,既漫長又艱辛。一如劉校長所言,疫苗的開發,慢不得,但也急不來,在此之前,做好個人防疫工作,戴口罩、勤洗手、非必要不出國外,談心理的安頓固然空泛,卻也是我們少數能掌握的事情。

編者的話

疫情發展至今,我們看到台灣在公衛上的進步,政府執行力上的效能,多數民眾公德心的覺醒,但與此同時,也看到恐慌造成的口罩之亂,包括跟病毒一起成長、茁壯,不斷傳播的各種刻意或無意的假消息。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知道病毒也是一種似有實無,似生命的非生命,它的生存與否全有賴宿主細胞的協助,就會發現假消息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不也是因為我們缺乏對知識的理解,誤信謠言所造成的?

編者的話

如果減少拉近兩者的距離。消費的無欲境界是零,現狀是一百,從一百到零的道路固然遙遠,也無法一蹴可及,但新的技術、新的發明,卻能慢慢拉近兩者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