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教育,推動身心環保

期待我們面對老、中、少、幼,都能應機逗教、隨機教育,用豐富的方式與人互動,將環保理念帶入家庭、帶入社區、帶入社群,相信能讓更多人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

球是人類真正依住的地方,地球上的山、海,更需要人類好好保護。無奈許多人懂得如何追求享受,卻少了一分生態保護的觀念,令人傷心,也是比較讓人感到遺憾的事。

每次提起環保問題,記憶中總會浮現猩猩「可可」。「可可」曾用手語表達:人類破壞了地球,地球受傷,心裡很難過。「可可」對地球有充分的感情,為地球而流淚,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實在應該保護這個地球,以及其他生靈。為了人類居住的空間,許多保護水土的原始林已經被砍伐,而且全球人口不斷增加,心靈的欲念又節節升高,加劇對環境的毀傷,我們再擔心又奈何?能做的就是快速推動身心的環保教育。

欣見社會賢達也發現到這點,願意一起來想辦法。就如慈濟與葉丙成教授合作,這幾年在PaGamO線上教育平台推動環保防災的概念。近來海洋科技博物館也與我們協辦環保防災的特展,有許多人前來參觀,參觀後不知有何感覺?有感覺就有價值,有所感受就能產生作用,若只是一時觸動,如過眼雲煙,實在很可惜。他們用了許多心思,期待的就是讓人人看見台灣的海洋這麼美,了解需要愛惜這個環境。

環保是現在全世界都重視的問題,而在三十多年前,我們開始用鼓掌的雙手來做環保,此時已做出形象,也做出教育的功能。在慈濟環保站中並非只有老人家才做環保,有許多年輕志工,知識分子也會投入。

記得多年前,我曾在環保站見到幾位攻讀博碩士,面容清秀的年輕人。他們不是來參觀,而是來做環保,向志工請教如何撿回收物,怎麼做回收分類。我心想:「老菩薩就是將瓶瓶罐罐撿回來,有辦法告訴你們什麼嗎?」沒想到志工可以幫這群年輕人上課。

志工告訴他們回收的學問,哪支塑膠瓶是什麼原物料,哪個鐵鋁罐有多少金屬成分,這些物資很珍貴,若不處理,直接埋進地裡會是污染;如果能回收,除了能避免污染土地,還能將資源利用、再製。看見年輕人請益,老菩薩有條有理地分析,真讓人覺得環保是大教育。

因為人類的破壞,地球已經受損傷,以致天災偏多,但不能只感覺害怕,而是要將環保教育大眾化,讓大家共同來救地球。也許大家對環保的知識都已能琅琅上口,但環境要如何淨化?我覺得還要再推廣。大眾的根機不同,需要設各種方法,期待我們面對老、中、少、幼,都能應機逗教、隨機教育,用豐富的方式與人互動,將環保理念帶入家庭、帶入社區、帶入社群,相信能讓更多人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

作者
本文出自

無竹令人俗

【本期封面】攝影/陳榮豐
海拔一千六百公尺的雲林石壁,竹林與柳杉林形成一片綠海,疏伐整地之後,一座以減量設計、環境美學理念實踐的竹森療園區優雅現身。過去我們把竹林當薪材使用,論斤秤兩,今日才發現竹林價值其實無形更勝有形。這一項由政府與民間合力促成的竹林活化創生計畫,為曾經荒廢的五百甲竹林鑲上一顆療癒的綠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