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存五觀,自然常樂

貪,讓我們一輩子都很辛苦,無論何時何地,期待大家在用餐時都能想到每一粒米、每一滴油、每一根菜得來不易,心存五觀,懂得惜福知足,心中自然常樂。

說台灣很有福,能夠平平安安,風調雨順。回顧過去,現今的繁榮是靠著大家的認真努力,各行各業都有所提升,才改善了較為貧乏的社會,我們真的要心存感恩。

現在農業科技發達,稻穀脫殼可以用機器,記得小時候,我曾一邊躲空襲,一邊用酒瓶裝糙米,帶到防空壕裡用竹子搗著米粒,讓糙米變白米。從七、八十年前那樣的生活,到現在只要伸手端碗舉箸就有飯菜可用,這樣的享受,是背後有許多人辛勞付出。所以在精舍用餐前,我們依佛教誡,雙手合十感恩,默念「五觀」。

第一是「記功多少,量彼來處」。我們要好好思考面前這碗飯的過去,先是從秧苗長成稻子,稻穀脫殼為糙米,再輾為白米,接著需要經手商人,才能從農地送到市場,再到達每戶人家;到了家中,白米還需要有火才能煮熟,無論用灶或用電鍋,若未經這層層關卡,哪能掀開鍋子就有米飯飄香。我們要享用時,更需要心懷感恩。

第二是「忖己德行,全缺應供」。盤點我們的生命,反省自己做了多少事,為人間付出過什麼,是否有德行接受他人供養這碗飯?想想:實在缺少那樣的德行啊!所以在靜思精舍修行,是自力「耕」生。

第三是「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預防己心有過失,背離道德。人為何會讓德行漏失?就是因為貪。以飲食而言,只要能吃飽就好,無需貪求美味,不要看到豐盛的飯菜才吃,要守好內心的方向,切莫讓貪念作祟。

第四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珍惜眼前這碗飯源自眾人的用心付出,要將它當成滋養生命、療養身體的良藥,用餐時也要坐姿端正,表示恭敬。

第五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了解吃飯就是為了修行,身體照顧好,才能完成道業。因此吃飽就要調好身心,把握時間多做事,多為人間付出。

會合社會上眾人的付出,才讓我們有色香味俱全的一餐,為了感恩,我們要付出。同樣的道理,慈濟的靜思堂是匯聚許多人點滴之愛,建立起的莊嚴道場,我們也要時時感恩,所以進入道場,走路要輕,也要保持乾淨。脫下鞋子裝入鞋袋,不只是不讓塵土落到地板,哪怕是心中的無明也不要帶進來,因為來到清淨無染的道場,就是要學如何去除貪瞋癡。

貪,讓我們一輩子都很辛苦,無論何時何地,期待大家在用餐時都能想到每一粒米、每一滴油、每一根菜得來不易,心存五觀,懂得惜福知足,心中自然常樂。天天感到滿足,再將自己愛的力量延伸出去,多為人間做點好事,相信這樣的人生很有價值。

作者
本文出自

擦亮空間記憶

【本期封面】攝影/鄭映航
建於一九二五年的林懋陽故居(一德洋樓),融合了閩日洋三種建築語彙,更融入了部分戰後的眷村建築,總共匯集了二〇年代、三〇年代、五〇年代等多個時代的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些歷史建築過去大都被隱蔽在城市角落,歷經搶救保存活化再利用的過程,為城市留下獨一無二的歷史與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