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真不真?

現在我們常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科學的可靠是因為科學有客觀的證據,而其所謂的客觀證據,就是科學的實驗結果,一點不錯,科學之所以能夠超越過往長久的自然哲學傳統,成就其在人類自然宇宙思維的主流地位,正是因為這種實驗作為。但是我們不應該忽略,所有的實驗都是科學家所設計,也就是說所謂的客觀實驗,也有它永不可避免的主觀選擇性。

核融合、氫彈、泰勒的人生悲歡

一九四五年由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領導的「曼哈頓計畫」成功發展出原子彈後,被稱為「超級炸彈」的「氫彈」已在進行,七年後「氫彈」的試爆成功,一般認為泰勒(Edward Teller)貢獻很大,因此有人稱他是美國的「氫彈之父」。

PCR 穆利斯 科學的真與幻

活了七十五歲的穆利斯,在二○一九年八月去世,沒有看到隨後兩年全世界陷入的新冠疫情大恐慌。如果他知道後來多少人因著他那次夜駕中無意而得的所謂「聚合酶連鎖反應」想法,造成的恐懼驚慌與病恙生死,不知會作何感想。

什麼樣的科學資助體系最有用

科學研究和許多思想創造領域中的真正秀異之士,在人類社會中都應該是常態分配的,二十世紀以降的政府支持科學研究體制,其實是某種程度的揠苗助長,催生出太多立志過高的所謂科學逐夢者,也造就出當前這樣一個尾大不掉的科學資助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