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樹 馬達加斯加猴麵包樹的危機

由五十棵猴麵包樹組成的猴麵包樹大道,令人歎為觀止的日出美景。此處雖在二○一五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卻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消失。

由五十棵猴麵包樹組成的猴麵包樹大道,令人歎為觀止的日出美景。(攝影/金峰)
由五十棵猴麵包樹組成的猴麵包樹大道,令人歎為觀止的日出美景。(攝影/金峰)

於南半球東非海岸旁的馬達加斯加,是世界第四大島,國土面積五十八萬七千零四十平方公里。樹齡可達數千年的猴麵包樹(Baobabs),是當地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樹木,在非洲有「生命之樹」稱號。然而,這個具非洲象徵的千歲樹種,正面臨嚴重考驗。

中空樹幹可大量儲水

像是往天空倒著長的猴麵包樹,有個流傳在馬達加斯加的傳說。傳說中,在伊甸園的猴麵包樹相較於其他樹木,外型獨特美麗卻又傲慢自大,造物主因此對猴麵包樹進行懲罰,將其頭栽於土壤、根植於空中,形成目前我們看到的特殊外型。

猴麵包樹外表有些是灰色、有些是紅色、有些是綠色,因為高度和形狀都比周圍的其他樹木大,被稱為「雷尼亞拉」(Reniala)或「森林之母」。可儲水的中空樹幹,最大容量達十二萬公升,可以在艱難的乾旱條件下生存。也因為提供當地人飲水,所以被稱為「生命之樹」。

猴麵包樹外表有些是灰色、有些是紅色、有些是綠色,因為高度和形狀都比周圍的其他樹木大,被稱為「雷尼亞拉」(Reniala)或「森林之母」。可儲水的中空樹幹,最大容量達十二萬公升,可以在艱難的乾旱條件下生存。也因為提供當地人飲水,所以被稱為「生命之樹」。

猴麵包樹外表有些是灰色、有些是紅色、有些是綠色,因為高度和形狀都比周圍的其他樹木大,被稱為「雷尼亞拉」(Reniala)或「森林之母」。可儲水的中空樹幹,最大容量達十二萬公升,可以在艱難的乾旱條件下生存。也因為提供當地人飲水,所以被稱為「生命之樹」。

猴麵包樹外表有些是灰色、有些是紅色、有些是綠色,因為高度和形狀都比周圍的其他樹木大,被稱為「雷尼亞拉」(Reniala)或「森林之母」。可儲水的中空樹幹,最大容量達十二萬公升,可以在艱難的乾旱條件下生存。也因為提供當地人飲水,所以被稱為「生命之樹」。

猴麵包樹外表有些是灰色、有些是紅色、有些是綠色,因為高度和形狀都比周圍的其他樹木大,被稱為「雷尼亞拉」(Reniala)或「森林之母」。可儲水的中空樹幹,最大容量達十二萬公升,可以在艱難的乾旱條件下生存。也因為提供當地人飲水,所以被稱為「生命之樹」。

在非洲文化裡,猴麵包樹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樹的本身從根、莖、葉、果實等皆蘊藏有豐富營養:含有高鐵質的樹葉,當地人常摘來當一般蔬菜烹煮食用;外表柔軟顏色呈黃褐色的果實,其維生素含量高於柑橘類達六倍之多;果肉常被榨成果汁或做成果醬,裡面的種子則被當地居民磨成粉當做咖啡的替代品;樹皮的纖維特性更常被製作成繩索或提籃;樹根則可作為紅色染料。樹根、樹葉與樹皮還具有藥性,常被當地人作為醫藥用途,可說整棵猴麵包樹被非洲人物盡其用到極致。

不僅如此,猴麵包樹的存在使土壤保持了溼潤度,樹根更保護了土壤不受侵蝕之害,可說是駐守在非洲大平原的生態大臣。

相繼猝死的生命之樹

馬達加斯加六種麵包樹中,高度可達三十公尺的大猴麵包樹(Adansonia Grandidieri),是最巨大粗壯也是最有名的。多達五十棵的猴麵包樹,在路的兩側形成了長達五百公尺的猴麵包樹大道,每年吸引眾多外國觀光客到此一遊。

然而,這樣的美景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此區雖然已於二○一五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但是由於近年來的人為砍伐、森林野火與水稻田的取代,使得此區很難再見到猴麵包樹的幼樹。

科學家們表示,極可能是由於極端氣候造成的氣溫上升以及季節性驟雨,改變猴麵包樹的生長環境,導致樹木缺水乾枯,無法支撐其龐大的樹幹,因而紛紛倒下,成為氣候變化下的犧牲品。

人類與紅樹林爭地

另一個備受世人矚目的自然生態,也是馬達加斯加人的經濟生活領域──紅樹林,近年來也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而面臨迫在眉睫的危機。

馬達加斯加島有熱帶雨林、熱帶季節乾旱林、高原與沙漠。四千八百多公里的海岸線和超過兩百五十個小島,讓馬達加斯加擁有世界最大珊瑚礁群之一,並且是西印度洋上最大紅樹林的所在地。

具有生物多樣性的馬達加斯加島上,有超過一萬一千多種獨特植物種類。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年之間,科學家們更在島上發現了六百一十五種新物種,其中包括四十一種哺乳類和六十一種爬蟲類。

整片紅樹林區提供了像是蝸牛等軟體動物與螃蟹類等甲殼類動物最佳棲息環境,鳥類、海龜、儒艮都靠紅樹林而生。對當地人來說,紅樹林更是他們經濟生活重要的一環,舉凡稻米種植、水產養殖蝦以及工程用材料也都取之於紅樹林。

近年來島上都市發展、過度捕撈以及濫砍濫伐,嚴重威脅到紅樹林的生長。馬達加斯加政府鼓勵水產養殖蝦類等經濟活動,讓原本應是紅樹林生態區的土地,現已多成為私營企業集散地。

無論是非洲的「生命之樹」,或西印度洋上最大的紅樹林,皆是人類不能輕易忽視的自然珍寶,值得你我悉心關注。

翻譯/李月滿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作者
英國劍橋大學,主修哲學、政治。 曾任路透社文字記者,目前為自由攝影師。 獲獎:瑪格蘭應急基金(Magnum Emergency Fund)、國際年度圖片獎(Pictures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 Masterclass)
本文出自

白海豚的未來

【本期封面】攝影/陳高榜
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分布北從桃園永安、南至台南七股都曾有目擊紀錄,根據近年調查結果顯示,西岸白海豚數量僅剩五十隻左右,且族群數量持續下滑,因為白海豚的生活環境與西部經濟、工業的重點發展區域重疊,受到很大的人為衝擊,包括:漁業誤捕、棲地退化與減少、水質汙染導致疾病,以及水下噪音干擾等,加上政府大力推廣離岸風電,緊臨白海豚的棲息海域,讓牠的生存面臨更多威脅與挑戰。